via flickr
今年,我一直惦記著一件事:我教的第一屆學生要考大學了!
這樣的事,對在國中教書已經超過五年的老師,應該沒什麼感覺。對我而言,因為是第一次,所以心情有點複雜。
在切入正題之前,我先來抒發一件和今天主題有點關係的生活小插曲。
因為新婚,為了家庭計畫著想,即便我再怎麼熱愛宜蘭純樸寧靜的生活,還是得向現實低頭,認真考慮調校的事。
我對新學校的要求很基本:只要不能力分班,盡量地保持正常教學(也就是不會硬性規定老師暑假一定要幹嘛幹嘛的)即可。至於地點,因為娘家和公婆住的地方人口密度實在時太高了,我甚至不介意稍稍偏遠一點的鄉下地方。
我向先生的侄子姪女詢問,他們國中的教學狀況,不問還好,一問嚇死人:每天第八節、夜自習、寒暑假上課,喔,當然有能力分班。大嫂似乎很認同這樣的良善讀書風氣,自願加入義工媽媽來看學生的夜自習(因為老師自己下來監視,是違法)。
我國中的生活過得很不如意,即便我是被編在所謂的A班。老師永遠都覺得我們不夠好,我們也總覺得老師的目光只是在全校前幾名的孩子身上。當時的我,常會因為證明題驗不出來而下課躲在廁所哭,哭完了臉洗一洗再繼續回教室上課考試。(當然,沒有人關心你的眼睛為何腫腫的。)
那時的人性是在潛意識被扭曲。
沒有人告訴我健康的重要:體育課被犧牲,老師規定你一天只能睡四小時。
沒有人告訴我何謂多元智能:考試考不好代表這人一輩子撿角。
沒有人告訴我閱讀的重要:只要是讀非教科書的東西,全部被銷毀沒收。
更沒有人指點迷津:不唸書可以幹嘛。
高職是給太妹太保念的,五專是給家裡窮(一畢業就可以工作)念的。念一般公立高中要考國立大學很難,唯有前三志願才是正途。
後來我沒有考上前三志願,但長大後我自己算了一下,我每一科比第三自願的錄取分數平均多錯三題,就掉到一般的公立高中。多錯三題有差很多嗎?我自認為不會。
當了老師才更明白,能力分班切割的,不只是學生,也是老師。
好學生隨便教都愉快,大家勾心逗角就是想搶好班,教好學生。
敗陣下來的人去教BC段班:大家隨便教一教,反正我也是一小時賺3XX的時薪。
當然,還是有老師看不下去,覺得這樣現象太變態。
可悲的是,整個政府和大環境的改變,老師在少子化的壓力下面臨超額:為了提高升學率,來招攬寶貝學子們、取信於(過去曾受虐於分班,但現在為人父母腦袋一樣想不透的)家長們,能力分班又捲土重來。居然有許多老師,為了保飯碗,被洗腦認定:不能力分班=低升學率=沒學生=被超額,回家吃自己吧!
連老師都這樣,我無言。
過了十幾二十年,很多事不但沒變,還走回頭路。
******
近來,芬蘭教育的相關書籍大受好評。
和台灣不同的是,芬蘭人口分布散,學生少,政府著重的是弱勢的孩子。(學校肯砸幾十萬的經費在某一肢體不便的孩子,幫他學習)
很多人崇尚芬蘭教育,但它的成功是建構在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
因為一年之中下雪的天數較多,孩子有較多的時間待在家裡、閱讀。
人口分布散,學生少,其實有利於小班教學。
芬蘭人相較於台灣人,更懂得閱讀的重要與樂趣。
台灣的教師、父母不得不短視:我認識好多人當初擁有崇高的教育理念,等到他們的孩子進了中學,都不得不向現實低頭。因為大環境對孩子們打擊不容小覷;台灣也很難擠出多少舞台給不太會唸書的小孩發揮,就算有,品質也是參差不齊。
如果以後我的孩子唸書很笨,但很會做衣服、煮菜、摺紙、修車、、、我大概要很有錢把他送去國外唸書,或是要花很長的時間為他做心理建設。
他要面對的可能是:爸爸是教授,媽媽是老師,怎麼不會唸書?
(嘿,他還會其他東西,而你除了會唸書,還會什麼?)
******
回歸正題。
我的學生將面臨大學聯考。
這節骨眼,我希望他們定下心,全力以赴。
至於結果,則要處之泰然。
人生如果都照著計畫走,雖然安心安全,也少了很多契機。
我今天若沒考上教育學程、沒當上老師,我會是怎樣的人?
我父母可能認為,我若沒有這鐵飯碗,日子會很落魄,一直當兼差族。
但我卻很有自信,我的成就絕對不僅只於此。
但今天我走到這兒,我也找到人生的短期、中期目標。
上帝把我牽引到這,那我有責任義務完成該做的事。
所以,我也不後悔,也不會左顧右盼。
我的孩子們可能馬上會面臨天人交戰:該念什麼學校?該讀什麼系?
請你們問清楚自己要做什麼,稍微考量一下現實、自己的能力,也許選的不會事你心中最屬意的科系,但起碼不會讓你讀得很痛苦。
倘若不如你所願,那大不了轉系、重考。
人生那麼長,與其歹戲拖棚,還不如早早謝幕,換齣新戲碼。
一方面,我也要恭喜我的孩子們要擺脫中學生涯,進大學唸書。
不得不說,不用大家穿一樣的衣服、念一樣的書、考一樣的試,真好。
不能說人生就此輕鬆多,但是,至少有趣點。
不要一天到晚把擔心失敗掛在嘴邊。
失敗的定義為何?Who knows?
只是沒成功,不等於失敗。
也希望你們記得,被別人、這環境逼迫"一定要~才能~"的痛苦。
請務必不要陷入別人怎麼跟大家不一樣的迷思。
3 comments:
芬蘭那本書我也有看!
我們亞洲的教育就是這麼回事,脫貧慾望過高,唸書是最好的代間垂直流動辦法,所以短時間我覺得很難改變。
我是覺得品德教育我們是蠻缺乏的,感覺我國中小就是沒什麼受到品德教育才會這麼的白痴,事事想反抗,後來上高中看見許多同學也都這樣,好像大夢初醒般。國高中雖然有個叫做公民的課,不過說實在的大家當它也不過是個考試的科目,好拿分~這樣的觀念。
最後說到自己即將上大學,感覺很隨便的樣子,渾渾噩噩把所有課本的東西都死記,上考場判斷判斷撇撇撇,就這樣好像要上大學了,好像有點不真實感。
感覺這半年"我的志願"就換了三四個 ...
感覺這個假不好過 沒玩到也沒讀到一 一
感覺要自己料理很多事 沒有"這樣做就對了!"的劇本 很茫(茫 永遠的現在完成進行式 :P) 卻好像能學更多的什麼
感覺自己把自己想的太好
感覺這陣子一直有let's wait and see的隱藏旁白在訕笑 我和別人
感覺做事時一直想當第三者 回頭想想才覺得應該用投入的第一人稱
嗯 能當第一屆還真不錯 XD!
To Yi-Ju
雖說隨便撇撇就有學校念,多撇對幾題總是有好處的。
To Riding Clouds
我一直到進了大學,都沒有到我真正想要去的地方。
有趣的是,我還蠻慶幸的。如果我真的去念新聞系,我可能變成眾多相貌雷同的主播的其中一人,撥報著我現在不屑一看的新聞。
Post a Comment